English

间接生存:走向迷失的时代

1998-04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当人类用自己的制造物层层包裹自己之后,便失去了蓝天大地,失去了生命所需要的直接感受。

一、间接生存的时代

在轰鸣的机器声中,人类把野生的动物逐出家园,赶进大城市的动物园和人为的自然保护区,其实也给了自身类似的待遇:把自己装进层层叠叠摞起的火柴盒般的楼房里。高楼中有水、电和煤气、暖气,各种现代化的用具,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却不再拥有蓝天和大地。

人类在向何处去?在一步步地远离自然。我们每获得一种新的技能,就以它为柱杖向这个方向更快地走去,如今谁也无法阻止这疾驰如风的脚步。

当人类祖先靠采集果实和捕猎动物为生的时候,那是直接同自然融为一体的,时时刻刻生存在自然生态之中。自然给了人类祖先丰厚的天然赐予,他们也不得不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承受它带来的一切,包括困厄和灾难。为了生存得自由和自主,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到铁器的工具,发明了利用自然规律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,营造了由简陋到复杂、舒适的住宅。人于是依靠自己发展起来的技能,从全部依赖自然到相对自为、自主地生活。虽仍然在大的自然生态之中,但其时人类的趋向已经显露:改变直接生存方式,营造一个不受自然变化制约的随心所欲的生存环境。

以蒸汽发动机的出现为突出标志的大工业,赋予了人类魔法般的对抗和改造其实也是毁坏自然的能力,大量来自自然的原材料经机器的吞吐和人工的配置不仅改变了外观,甚至改变了分子和原子的组合。如果说上帝创造了自然的万物,那么人类则把自然加工成各种各样为自己所用的非自然的物品。人类用这些垒起了高楼大厦,建起巨大的城市,制造了火车、汽车和飞机,也终于如愿以偿,让自己脱离了自然的束缚,进入到魔幻般的世界里。

无论春夏秋冬,风霜雪雨,人类都可以“躲进小楼成一统”,无论白天黑夜,斗转星移,居室都可以亮如白昼,无论天高地远、山海阻隔,都可以朝发夕至。何况电话、传真、电视的发展,又让信息畅通无阻,特别是本世纪计算机的出现,世纪末互联网接通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,使得“秀才不出门,便知天下事”成为现实。人稳坐居室之中,就可以同世界交往,何须再置身于多变的大自然中奔突和劳作?人用自己的制造物层层叠叠地包围了自己,而且也许下一个世纪,到处都是经过克隆的植物和动物,触目皆是人为的东西,在生活中又哪里找得到多少出自上帝之手的造物?

我们实实在在地进入了间接生存的时代。

二、间接生存的特征

尼葛洛庞帝向人们教主般地宣称“数字化生存好处很多”的时候,许多人都迅速迷醉成了“网虫”,我们每个人加盟其中或许只是个不需要多少时间的问题。

只要上网,你就可以随时了解世界,那里有永远浏览不完的拥挤的信息,电子邮件、电子图书和电子游戏,清晰的画面和多种文字。然而比特毕竟不是原子,当我们被电脑、网络和信息包围的时候,面对的只是屏幕而不是世界本身。人类拥有了巨量的信息,却进一步落入间接生存的漩涡之中。没有人怀疑国际网络给带给人的种种好处,然而人类实在有必要知道这又一次吞吃智慧果会让我们走向哪里,间接生存究竟是什么。

间接生存尽管只是本文提出的概念,但它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客观走向,其特征早已显露无遗:

其一、人工坏境。凭借技能加工自然的原料,构造相对独立的人工环境,这种环境的功能越来越全面、精巧,符合方便、舒适、丰富等种种要求,人类似乎真的在实现关于天堂的梦想。

其二、对技术的依赖。人工环境越发达,它的建没和维护、使用越是离不开特定的技术,人的生活就越是技术化。尽管发明者们千方百计地使智能生活工具“傻瓜化”,但却无法改变这一总的趋势。如果你不会某些技术,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。

其三、人对自然的毁坏与屏绝。人工环境的建造及其所需物品的生产,都是以对自然的毁坏为代价的,这些建造和生产无不吞噬大量的自然原料,源源不断地制造自然界无法消化的垃圾,对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,而生活于人工环境中的人们,与自然基本相隔绝。

其四、人与动植物、人与人的交流减少。生活于人工环境之中,脱离开自然生态,人很少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动物和植物,人类成为一种孤立的动物。现代的大城市人与人交往的频率很高,互联网带来人们更广泛的信息往来,但正是这种浅尝辄止的间接交往,使得人与人之间真正内在的交流严重匮乏。

无论间接生存是好是坏,谁都无法阻止住人类加速奔驰的脚步。迄今为止的历史充分说明,拥有理智的人类其实在重大的选择中,总是自发地逐利而行的,欲望及其相关的意识特别是潜意识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。理智总是属于个人或少数人,而唯有欲望和潜意识才是人类所共有的,相对于后者的强大,前者总是微不足道。

我们也没有必要诅咒这种无可抗拒的选择,因为怎样生存都是一种生存方式,它们都各有利弊。但在为新的生存方式大唱赞歌的同时,人们也实在有必要知道,在这种选择中哪些珍贵的拥有,被我们遗失在了来时的路上,或者即将失落掉。

三、感觉的迷失

为自然生态的毁坏,有许多哲人发出过深深的叹息。在此无须重复这类感叹,只是有必要强调人类感觉的迷失同样值得关注。

在人工环境的包围之下,人类不再有直接面对自然所承受的变化、风险和威胁,不再有自然生态的直接制约,因此远离了自然的世界,终日被人为事物所包围、沉浸在电子信息之中,也就失去了人对自然的直接感受。

直感是一种体验,也是一种能力。人工环境越是发达,人类的直感体验就越少,直感能力就越会丧失。丧失了直感,人尽管也会精明,但却缺少一种与生俱来的同大自然相沟通的、领悟自然的灵气。

人类原本是自然之子,生存在自然的怀抱里,远离了自然,远离了自然的那份真实,就失去了根基和归属,就不免有一种生活的虚伪感,所以现代人发出关于“家园”的呼唤。

网络化使信息量大增,人随时可以同世界交流,然而这些必须隔着荧光屏才能实现。仿佛站到人群之外、世界之外在同人们、同世界联系,隔着镜子同影子对话,你想感动别人却不能感受到别人真实的感动,你想呼唤世界却不能得到世界真实的回应。生命需要真实的感受,而同荧光屏的交流则如隔靴搔痒。

隔膜感是间接生存给人的最为真切的感受,是一切现代心理问题、精神问题的总根源。在生活中人总是觉得同什么都是咫尺天涯,同什么都不能融为一体。隔膜感导致生活的不真实和无归属感,人于是感到失落;因为隔膜感,人无处表达和宣泄,于是内心深深压抑,导致抑郁症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代病。

现代人并不缺乏感受,但却缺少生活的直接真实感受,这种缺乏如不导致麻木,就会孤独和迷茫。面对高楼大厦、电子网络,不免质问:我是谁,我是否真实?人似乎拥有了一切,却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我,这代价由何处追回?

失去了直接真实的生活,人才会发觉它弥足珍贵,于是直接体验对于落入间接生存的人们,会有一种宗教天国般的诱惑,人们将会把更多的休闲时间投入到对它的寻求之中。然而当今社会,何处没有间接生存方式的痕迹?

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不到直接体验,便向个人修炼寻求,于是主张放弃形式、放弃语言、放弃思维的禅宗修炼方式在发达国家风行,给人神秘体验的气功和各种宗教盛行成为东西方共同的风景。但这是否真的能够给人们以补偿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